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如何让“双减”落地生根,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河南孩子把文化自信刻在骨子里?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相关资料图)
《办法》提出了课程设置的哪些要点?其出台在“双减”背景下有何深远意义?课程设置如何才能彰显河南文化特色?记者采访到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纪文晓,郑州市金水区沙口路小学副校长翟珊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教育学博士、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李霞就此深入探讨。
意义丨彰显河南区域文化特色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办法》明确,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达到学业质量标准;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彰显河南和区域文化特色。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增设彰显河南区域文化特色,对河南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有何重要意义?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满是精华。纪文晓认为,“本土文化是民族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基础,学习河南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在课程中彰显河南区域文化特色,提升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同时,本土文化学习能为学生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框架,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习传承发扬河南文化,更能提升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多元课程。对此,李霞也持相同观点,她说:“河南是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是中华文明之源,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也是教育大省、资源大省。”
“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以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为例,在课程内容上,各学科可以深入挖掘河南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积极选取丰富的地理资源及乡土资源,充分利用河南多样化的红色革命资源及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让课程与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李霞也认为,这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关注丨把劳动课提到一个新高度 弥补“五育”中劳育的薄弱点
《办法》明确提出,各地各校要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特别是劳动、信息科技、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下限。其中,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班团队活动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书法在三至六年级语文中每周安排1课时。
李霞认为,这是面向新的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有效培养学生应具备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及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通过实践和锻炼,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过程、劳动技巧及技能,提升对劳动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从而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纪文晓表示,“双减”使学生们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分数压力中解放出来,《办法》与其相互呼应,旨在让学生从知识到实践、从课本到生活,在劳动中成长。
翟珊珊表示,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出台《办法》意义深远。对于学校来说,《办法》出台背景下,具体怎么做?
翟珊珊提出,“减”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劳动技能课就弥补了“五育并举”中劳育的薄弱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完整性。另外,劳动教育作业多是实践性作业,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使他们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她以沙口路小学为例,谈到学校目前所进行的探索,“学校紧扣新课标中的十个劳动任务群,设置了家园自理、校园责任、田园体验、职园启蒙、乐园创造等劳育课程谱系。还建有24个劳动主题任务群,72个项目,贯穿了学生整个六年的小学时间,让孩子们在自我服务、动手制作、设计创造三大劳动领域都有收获、都有成长”。
变化丨教师授课应有“对象”意识 从“灌输”向“互动”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还提出,学校要规范校内考试评价,增强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逐步推广使用基础性作业,推进作业评价改革,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对此,教师应改变哪些传统教学思路?纪文晓认为,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评价机制和作业设计上进行创新。
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对象”意识,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学生是有独特思维的群体,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比如利用“游戏化教学”引导学生沉浸式投入课堂。
“课本知识是乏味的、有限的,要想将课本内容讲解得精彩,需引入课本外的知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拓展课外相关知识,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纪文晓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评价一个学生要看到多元方面,不能仅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可以引入动手能力、劳动积极性以及沟通能力等诸多方面,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
“题量大的作业不一定就是高质量作业。”纪文晓提出,学生的作业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布置一些观察式、操作式的作业来提升学生的配合度和积极性,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李霞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坚持育人导向,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及素养的提升,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在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方面,李霞建议,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加孩子们实践性作业的比重,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书面作业负担,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提升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霞表示,实现师生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也同样重要。要注重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以切实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矫正与激励功能,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建议丨发挥“智囊”作用 让双减“落地生根” 让教育回归本质
《办法》提到,强化教科研项目支持作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校)改革成果培育,坚持项目驱动,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机构的专业力量,聚焦课程实施和“双减”政策落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为课程改革提供高质量科研支持。
未来,高校教育工作者或将发挥智囊作用,对“双减”中的难点开展研究。“双减”政策贯彻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点?纪文晓从学校教育、校外培训等方面予以分析。
纪文晓认为,“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学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学校在如何做到“减负”且“提质”、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共同增长方面存在困境。在减轻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的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如何处置困境?双减政策也许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压力,但是孩子成绩下降或课业辅导方面的压力却突显出来,这些都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纪文晓认为,《办法》提到的“智囊”作用意义深远,“双减”要有系统思维,建立健全的机制才会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探讨“双减”政策落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让其“落地生根”,让教育回归本质。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